首页 资讯 正文

甘肃打造河西走廊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区

体育正文 2 0

甘肃打造河西走廊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区

甘肃打造河西走廊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区

中新网兰州6月(yuè)10日电 (记者 冯志军)建设河西走廊民族民俗文化传承(chuánchéng)体验(tǐyàn)带、推动优秀民族民俗文化活态传承、加强河西走廊优秀民俗文化传播普及、推动河西走廊非遗旅游融合发展……未来几年,甘肃将打造河西走廊民族民俗非遗保护(bǎohù)传承展示区。 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10日举行《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(xiànlù)实施方案(shíshīfāngàn)》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以上信息。 图为甘肃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民众表演(biǎoyǎn)传统裕固族歌舞,展示古老民俗。(资料图)武雪峰 摄(shè) “未来将开展河西走廊沿线(yánxiàn)非遗普查工作,扩充非遗资源库。”甘肃省文旅厅非物质(wùzhì)文化遗产处处长王爱萍介绍说,如梳理提炼肃南裕固族、肃北蒙古族、阿克塞哈萨克族和敦煌等(děng)省级(shěngjí)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形态,指导支持酒泉、张掖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;指导武威等河西走廊沿线城市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(jīdì)建设等。 河西走廊(zǒuláng)(héxīzǒuláng)历史上是汉、西戎、月氏、匈奴、鲜卑、回鹘、吐蕃、吐谷浑、蒙古等众多古老民族混居(hùnjū)共存、交流融合的主要(zhǔyào)区域,今天仍为多民族聚居区,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(jiànzhèng)地。该走廊造就和滋养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凝聚着沿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。 2023年8月8日,甘肃省酒泉市肃北(sùběi)蒙古族自治县第七届(dìqījiè)那达慕文化旅游节在甘肃肃北开幕。图为开幕式现场,乌兰牧骑方阵(fāngzhèn)展示风采。(资料图)李亚龙 摄 据统计,目前河西走廊沿线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,省级非遗工坊23家,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4家,天祝格萨(gésà)(斯)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liánhéguójiàokēwénzǔzhī)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名录,河西走廊非遗系统性(xìtǒngxìng)保护呈现勃勃生机(bóbóshēngjī)。 未来,在推动优秀民族民俗文化活态传承方面,甘肃将加大河西宝卷、敦煌曲子戏(xì)、蒙古族服饰、裕固族(yùgùzú)服饰、天祝(tiānzhù)藏族唐卡等非(fēi)遗代表性项目保护(bǎohù)传承。同时,指导支持河西走廊各市州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、非遗工坊等评审认定工作,完善河西走廊非遗保护传承体系。实施研培计划,加强河西走廊非遗人才队伍建设(jiànshè),提高河西走廊非遗保护传承水平。 2024年(nián)8月(yuè)15日晚,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迎来该县成立70周年慰问演出。图为演职人员进行演出。(资料图)李(lǐ)亚龙 摄 王爱萍表示,甘肃将推动河西走廊非遗旅游(lǚyóu)融合发展,推出(tuīchū)丝绸之路非遗主题旅游线路,丰富河西走廊非遗旅游产品业态,推动嘉峪关大漠风雨雕、永昌县卍字灯俗、景泰刺绣等(děng)河西走廊非遗融入旅游空间,促进非遗旅游深度融合,助力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。(完)
甘肃打造河西走廊民族民俗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区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